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,亳州市医保局把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作为检验学习成效的“试金石”,针对基层医院药品少、群众购药不方便、个人报销额度低等问题,立足医保服务,深入调研、勇于创新,打通医保内循环,着力解决基层药品采购、配送、使用、报销等“堵点”“痛点”问题,实现了群众、医保、医院、药企四方受益。
“供销”两端监测,解决药品“采”的问题
调研发现,原来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数量较少,大部分村卫生室网上药品采购率较低,网下私采居多,患者被迫去人满为患的大医院挂号排队或者在零售药店自费购药,无法满足群众就近购药、报销需求。我们立足药品供销两端监测,采取“六个一”办法,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。即“统一目录”扩范围。在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》中推荐全市村卫生室常用、短缺基本药物206种,供村卫生室采购使用。“一村一单”定计划。村卫生室按照目录规定,结合日常诊疗掌握的贫困群众等购药需求,每月向乡镇卫生院报送2次药品采购计划。医保部门通过药品采购平台及时掌握村卫生室药品采购数量及时间。如村卫生室长时间不采或采购数量较少,医保部门跟踪了解是否存在村医私自采药问题。“一乡一采”明主体。市医保局明确乡镇卫生院为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主体,卫生院根据辖区村卫生室药品配送情况,统计确认药品配送入库率。同时,卫生院落实急缺药品信息月报告制度,每月10日前统计填写《急缺药品情况统计表》,采取药品应急采购。“一月一统”严监测。医保部门建立药品配送月统计通报制度,通过省药品采购平台和医院HIS系统,精准监测药品配送入库金额和配送入库数量,杜绝医疗机构私自外采药品以及低价药物配送不到位等行为。“一企一核”树诚信。市、县(区)医保部门实行药品配送入库情况“一企一核”,将药品配送入库率低、因各种借口拒绝配送药品等情形,纳入配送企业信用记录,在药品配送企业招标时予以充分考量,情节严重者立即取消配送资格。“一周一访”促落实。医保部门强化一线工作法,每周深入基层群众和医疗机构,及时发现和解决药品采供各环节问题,督促药品配送企业认真履行协议责任、社会责任。目前全市1312家村卫生室每月稳定采购的达98%以上,村卫生室药品均保持在100种左右。群众普遍反映,现在慢性病常用药品在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都可以买到,不要跑路,也能当场报销,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。
改革结算模式,解决企业“供”的问题
调研发现,以前大多数基层公立医院拖欠药企药品费用严重,支付周期普遍长达9个月左右,甚至数年不支付,企业交易成本居高不下,药品配送积极性不高,导致了“医院不付款、企业不愿配、廉政风险高”的恶性循环。我们积极探索医保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方式改革,扭转了这一局面。首先医保部门、医药企业和基层医疗机构签订三方协议,明确采购主体、途径和范围。目前,试点区域25个乡镇卫生院、3家药品配送企业签订协议。其次乡镇卫生院统计辖区村卫生室所需药品,通过“安徽医药采购平台”统一提交,医保部门2日内审核,医药企业见单立即配送。第三探索药品集中采购机制,组织配送企业进行价格协商座谈,实行按品种及区域打包谈判的方式,推动药品采购价格降低。目前,达成降价意愿药品60余种,降幅达到10%左右。最后企业提供“一票三单”(发票,配送单、付款单、入库单),医保部门一个月内审核付款。形成了“三方协议、医院下单、企业配送、医保审核、基金买单”的机制,破解药品供应“难”、回款速度“慢”、医院廉政风险“大”的难题。目前,累计采购药品10167种,医保向医药企业直接支付1.069亿元,药品入库时间缩短至5天左右,入库率达到99%。药企负责人深有感触的表示,现在药品回款快了,运转压力大大减轻了,发展的信心也更足了。
触角纵深拓展,解决服务“优”的问题
基层走访发现,农村留守空巢老人较多,文化程度普遍不高,交通工具比较落后,就医购药存在不便。针对该问题,我们延伸服务链条。健全“县、乡、村”医保经办服务网络,特别是依托镇村资源,在全市88个乡镇设立了医保办,1348个村设立了医保站,配备兼职人员2878人,结合乡村医疗机构,搭建了“一刻钟医保服务圈”。医保结算“零等候”。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全面对接医保结算平台,乡村医疗机构全部实现医保经办服务“一门、一窗、一网”通办,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医保报补“一站式”即时结算服务。开展“送药上门”服务。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作用,深入行动不便且无人照料的困难家庭,开展送药上门服务,及时了解病情变化,调整用药方案,加强合理用药指导。2021年共上门送药服务1000余人次,有效解决了特殊困难群体购药难的问题,极大减轻了病人家庭负担。一些老人感动的说,年龄大、身体差,如果不是政府送药上门,根本活不到现在。2020年,亳州市在全省医保系统行风建设专项评价获得第一名。
政策靶向调整,解决待遇“保”的问题
基层走访发现,敬老院集中供养的老人患病率高、门诊用药偏多,每年200元门诊报销限额不足,村卫生室慢病用药范围较窄,用药处方时间较短等问题。经过研究测算,我们靶向调整政策,提升了医保保障功能。建立养老机构门诊共济制度。探索把敬老院作为“大家庭”,动态调整医保信息管理系统,在院参保老人年度200元门诊报销限额互助共济,从而解决了部分老年人门诊报补费用不足问题,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。目前,全市敬老院老人门诊用药由原来的80%超支转变为共济后的基本平衡。养老院负责人表示,医保部门出台这项惠民措施解决了医养结合的大问题,在院的老人日常门诊看病报销额度基本得到了满足。扩大村室慢性病种结算范围。根据常见慢性病用药品种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种,将门诊慢性病报销范围扩大至村卫生室,慢性病增至10个病种、药品增至76种,并享受“一站式”结算服务,拓宽了基层用药范围,压缩了群众报销流程。推行门诊用药“长处方”。为减少群众跑腿,助力疫情防控,我们对临床诊断明确、用药方案稳定、依从性良好、病情控制平稳、需长期药物治疗的慢性病患者,延长处方时间(由10日放宽至3个月)、放宽单次限额(由300元提升至900元),受益群众达58.6万人次。群众们切身感受到,去医院少了,用药更加方便。“长处方”政策的推出,减少了门诊慢性病患者就诊购药次数,切实保障了患者的长期用药需求,把医保政策落到了实处。省政府对亳州此举予以充分肯定。
亳州市医保局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,推改革、搭平台、创机制、重实践,探索了医保服务有效模式,打通了医保药品保障内循环,提升了群众购药便捷性、可及性和医保服务的获得感、满意度,推动了医保事业高质量发展。